船營區基本情況
一、區情概況
船營區歷史悠久,是吉林市發祥地和古城舊址,也是市委、市政府、市政協所在地,是吉林市的中心城區。我區地處吉林市中西部,東、北與昌邑區接壤,西與九臺市、永吉縣毗鄰,南與豐滿區隔江相望,南北長約31.38公里,東西寬約43.74公里,轄區面積612.64平方公里,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街道、4個鄉鎮,61個社區、5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6.5萬,其中農業人口7.35萬。
二、發展優勢
一是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船營是吉林古城所在地,因明清兩代在此設船廠和水師營而得名,所以說是“先有船廠,后有吉林”。吉林城原有的致和門、德勝門、北極門、臨江門等八大城門(后來增加到十座)多數都在船營。境內文化古跡眾多,有儒釋道三教合一、清代就被譽為“千山寺廟甲東北,北山廟會勝千山”的北山古廟宇群,有天主教堂、四大清真寺、觀音古剎、望云山道教玄帝觀和玄天嶺炮臺,有康熙和乾隆巡幸的歡喜嶺和躍馬湖遺址,有東北第一個命名的考古學文化——西團山文化和民國才女林徽因設計的東北第一條國人自建鐵路的火車站——吉林西站,有講述吉林船廠文化的吉林水師營博物館,更有高級外賓和國家領導人下榻的吉林市唯一的園林式賓館——西關賓館,累計有11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4處),在我區吉林水師營博物館可以詳細了解船營歷史。
二是人文薈萃,功能突出。我區是全市政治、文化、教育、金融中心。銀信、保險、證券企業集中,區內有高中、初中、小學等各類學校60所,全市重點高中、重點初中、重點小學基本都在我區,東北電力大學坐落在城區西部。有433家區屬醫療機構及診所,中心醫院、北華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院、九六五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醫院、兒童醫院等全市主要醫療機構也坐落在我區。
三是商業繁榮,結構多元。我區是傳統商貿區,歷史上,享譽全國的王百川、牛子厚等大商戶都發軔于船營,河南街、牛馬行、柴草市都是吉林市最早的商貿街區(河南街至今已有170余年歷史),福源館、新興園、老白肉館等百年老字號企業發展至今。中東新生活、大潤發超市、紅星美凱龍、亞琦商貿城、百業汽配城、東北亞批發市場、朝陽街電子通訊等七條專業街、眾安居建材等一大批商業綜合體集聚于此。旅游、文化娛樂、信息咨詢、廣告、綜合技術服務等行業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物流產業前景廣闊,現已有物流企業50余家,集群效應日益顯現,形成了吉林市西部現代服務業集中區。
四是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全域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長吉接合片區,位于全市西部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中部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重要位置,是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船營區內有解放大路、霧凇西路、北京路、松江路、越山路、琿春中街、吉林大街等十幾條主干道,并設有長吉高速、吉草高速西出口、南出口,以及新老302國道、長吉北線等“三橫三縱”公路,還有始發中歐班列的內陸港,交通路網發達。
五是風景秀美,資源豐富。船營區臨江游園、北山公園、躍馬湖公園、濱江岸線是群眾首選城市休閑空間,更有水師營博物館、船廠舊址,吉林北山樹木蒼郁多姿,古跡依稀,松花江繞區東流,小綏河民宿聚集,同時擁有豐富的林、水、地熱、冰雪資源,風光山色與歷史文化相交融,非常適合旅游業發展壯大。
三、歷史沿革
我區是吉林古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50年的歷史。早在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船營區便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率八旗軍3000人移至現臨江門一帶安營,籌備建城之事,由此得“船營”之名。城建設好后,設將軍衙,成為當時中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船廠從此稱“吉林烏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月1日正式設吉林市時,始用船營區名。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船營區人民政府。1999年2月,重新調整區劃,將永吉縣的搜登站鎮、太平鄉劃歸船營區管轄;左家鎮劃歸昌邑區管轄,2001年3月,從沙河子鄉劃出一部分,成立越北鎮,建立船營區經濟開發區。船營區形成1個開發區1鄉3鎮11個街道格局。
四、產業布局
“十四五”時期,船營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長吉結合片區和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契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扣“兩確保一率先”目標要求,融入全省“一主六雙”和全市“四六四五”發展戰略,積極打造“一區、兩翼、三帶”空間布局和“4321”產業體系,全面建設具有船營特色的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
空間上,構筑城鄉區域協調的“一區、兩翼、三帶”空間新格局。堅持“一區引領”,深化河南街改造升級、優化周邊區域功能布局,做強特色商務商貿品牌,打造集歷史風情、旅游購物、消費體驗、創意時尚于一體的“商貿核心區”。堅持“兩翼齊飛”,圍繞以“西部新城”為中心的南翼、以“船營經濟開發區”為中心的北翼,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興潛能,集聚高端產業,推動產城融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水平,打造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活躍的魅力新城。堅持“三帶聯動”,釋放連接三條長吉主通道的交通優勢,圍繞太平傳統農業轉型示范園區、搜登站溫泉小鎮、小綏河康養運動小鎮,發展集觀光農業、研學體驗、鄉村旅游、養老養生、運動休閑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建設“農事體驗示范帶”“溫泉旅游示范帶”“康養休閑示范帶”。
產業上,建立質效兼優的“4321”現代產業新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創造新供給,激活新需求,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都市工業為引擎、近郊現代農業為基礎的“4321”現代產業新體系。實現文化旅游、數據信息、現代物流、研發設計4個新興產業集聚融合發展,高端商貿、金融商務、健康養老3個傳統產業提級擴容發展,食品加工、智能制造2個都市工業智能精細發展,近郊現代農業1個基礎產業集約優化發展,推動我區產業向質效兼優方向邁進。
五、發展方向
下步,船營區將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盡快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圍繞高端商貿、金融商務、健康養老三類傳統服務業,打造船營魅力名片。加快傳統商貿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現代商貿業態培育引進,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先進的現代商貿體系。進一步完善金融組織體系,豐富金融服務功能,促進金融與類金融產業集聚。整合旅游、醫療、房地產等資源,推動傳統康養模式向個性化、專業化、產業化轉變。
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文化旅游、數據信息、現代物流、研發設計四類新興服務業,釋放服務資源效能積極主動融入吉林市全域旅游發展大格局,深挖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全區范圍內打造生態觀光游、魅力冰雪游、民俗體驗游、研學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圍繞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著力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網絡、云存儲等數字經濟項目,促進數據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和商貿業集聚優勢,快速壯大現代化物流產業,打造智能物流產業示范園區。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加速技術與資本對接,形成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孵化基地、融資平臺、產業轉化于一體的研發設計產業鏈條。
三是推動都市工業轉型升級。圍繞食品加工業、智能制造業兩類都市工業,培育高精尖工業發展新動能。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提檔,鼓勵骨干企業主動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朝著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瞄準行業前沿,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引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業產業新的增長極。
四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近郊現代農業,推動全域農業特色高效發展。主動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長吉接合片區建設,大力發展以高效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都市近郊現代農業,促進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構建全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大格局。